大唐:开局抗旨获得霸王之勇_第114章 私怨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4章 私怨 (第1/2页)

    颓然倒在龙椅上的李世民,正要奋起反驳,可突然眼前一亮。

    那大殿之上,并不是所有人都跪着的。

    一个人,如同鹤立鸡群一样,站在人群的中央,丝毫没把那种沉闷的气氛放在心上,反而一脸的哂笑,全然瞧不起人的样子,看着齐齐跪倒的众人。

    若是此人名不经传,也就罢了。

    与朝政没有任何影响。

    可那人叫孔颖达,那可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不提孔子的三十一世孙,这一身份,他本身就是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家。

    世家,为什么能千百年的流传?

    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垄断了知识,和知识的解释权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不管是那个朝代,都要依靠他们治国,依靠他们从知识之中,寻找正统,安抚天下的民心。

    而经学是什么?

    经学即是知识的解释权。

    如今这个时代,知识是有限的。

    能够进入朝堂,指导治国之术的知识,更是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从古至今,获得所有人认可的,也只有区区十三本。

    那就是周易、尚书、诗经、周礼、仪礼、礼记、春秋左传、春秋公羊传、春秋谷梁传、论语、孝经、尔雅、孟子。

    累世的世家,大多都是是治一经典。

    就是从这上面,选择一本,苦心钻研,寻章摘句,从中找出修身,齐家,治国的道理。

    从而掌握这一经典的解释权,将道理归于己身。

    而经学大家,特别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经学大家,几乎可以说的上是,所有人的老师。

    虽然从来都没有人这么做过,但是只要他愿意,一言,就可以让根基并不厚实的小世家,万劫不复。

    就算是最顶级的世家,也难以承受经学大师的一言臧否。

    因为这是世家能屹立千年的根基。

    君不见后汉三国,经学家卢植,宁愿不做高官,放弃和宦官的争斗,也要参与到熹平石经的修订之中。

    而大经学家郑玄,更是名满天下,弟子过千。连黄巾贼见了,都不敢加害,需要要绕道而走。

    同样是大经学家的孔颖达,居然没有跟着一起下跪,威逼皇上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,惊的李世民半天没有反应过来,张口结舌,连话都说不出一句来。

    堂下的众人,感受着死寂一样的沉默,有人心下忐忑,不由的抬头观网。

    可这一看,就直接看到了如同鹤立鸡群一样的孔颖达。

    孔颖达和兰陵萧氏,并没有什么矛盾啊,为什么像是撕破了脸一样,这么不给面子?

    难道这里面,还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原因?

    有人正在思考,有人却已经跪不住了。

    不少儒士出身的人,脸色一变,竟然直接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让那种排山倒海一样,逼宫的气势,荡然无存。

    这自然是李世民乐见其成的。

    甚至说是喜出望外的。

    看着分裂成两派的人,他一脸喜色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孔颖达,你为何不跪?”

    李世民这话一出,朝堂之上,气氛骤然一变。

    “唰!”

    众人齐刷刷的回头,一脸惊愕的看向了朝班中央,昂然挺立的孔颖达。

    而孔颖达,也是不负李世民所望,根本不惧朝班前方,数道如同刀子一样的目光,不经意的瞥了长孙无忌一眼,风轻云淡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臣的膝盖太硬,却是跪不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