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枭途_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(第3/3页)

燕云战略构想的看法。

    王师中认为这是一个好战略,他说:现在辽国已日薄西山,而女真恰好相反,如日出东方。大宋若能抓住辽国内乱的这个时机,收复燕云易如探囊取物,而联金灭辽,必将加速这一进程,实乃上策。

    后来,辽国易州涞水人董庞儿聚众起事,攻陷城邑,声势浩大。

    不久,董庞儿派人来宋,送来降表,表示愿意归顺大宋,在降表中,他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,决心攻取燕云旧地,报效大宋,并请求大宋出兵支持。

    当时,蔡京和童贯都建议赵佶接纳董庞儿。

    蔡京认为,借助于辽人之手收复燕云,乃是上上之策,董庞儿起事,就是一个绝好机会,不可错失。

    童贯则主张,以支持董庞儿为由,直接出兵北上,收复燕云。

    赵佶于是同意招纳董庞儿,并且许诺:如果董庞儿能助大宋收复燕云,日后可以封其为燕王。

    蔡京遂令有关部门,秘密给董庞儿的军队制作战袍冠带,一旦接收了之后,就将他们纳入宋军的编制。

    那些日子,赵佶很兴奋,他命令童贯从中央禁军之中抽调一部分精锐组成前军,同时,令河北各路做好战时后勤保障准备,还计划以换防之名,将西军主力秘密开往河北边境集结。

    不久,北伐前军从东京悄悄出发——童贯计划率北伐中军于三月上旬出动。

    时任知枢密院的邓洵武,闻讯后,急忙入宫,请求面圣,还没等获准,他便风风火火地直接闯进了崇政殿,将一篇强烈反对伐燕的奏章《北伐问目》直接交给赵佶,并请求赵佶命蔡京前来当面讨论。

    邓洵武的这篇奏章篇幅很长,一共陈述了二十七条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,而且每一条都详加注释。

    如出师无名这一条,他注释说:依靠宋辽盟誓,百年以来,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,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,毁掉盟誓,为什么呢?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?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?出师无名。

    奏章结尾,邓洵武深情的写道:官家,请您审视一下今日之朝廷,谋议之臣,有比得上赵普的吗?将帅之良,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?甲兵之精,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?那时,以太宗之神武,赵普之谋略,曹彬潘美之大将,百战百胜,征伐四方,而唯独对于燕云,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。那时不行,今日就行吗?且不可轻言出兵。百年盟誓,一朝弃之,诚恐兵革一动,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!

    看完了邓洵武的奏章,赵佶不禁动摇了:出兵北伐,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?

    赵佶又心想:契丹不同于吐蕃,也不同于西夏。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,它当年横扫整个草原,所向披靡,一旦他们攻入中原,兴许就会踏碎山河啊!

    赵佶把他的顾虑跟蔡京说了,并道:违背祖宗盟誓,恐怕要招致不祥,还是停止北伐吧。

    赵佶突然决定停止北伐,这让蔡京大吃一惊,他心想:官家这简直是在拿打仗当儿戏,哪有兵都已经出了,马上就要打响国战了,再临阵反悔的?

    那边都已经准备开战了的童贯,也没想到,赵佶会突然变卦,于是亲自快马加鞭回到东京汴梁城,劝说赵佶回心转意。

    可那时,赵佶已经倾向于再等等再看看了。

    于是,收复燕云一事,就被搁置了下来。

    说实话,那时北宋如果出兵,机会还是很大的。

    因为那时正好是,辽国境内盗匪蜂起之时,金军也打得辽军节节败退,更为关键的是,那时北宋的经济正处于巅峰时期宋军也可以一战,经得起一场大战,哪怕是国战。

    只可惜,因为赵佶犹豫不决,北宋错过了一个收复燕云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现如今,随着辽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,甚至已经露出了亡国之态,赵佶又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,并且已经开始跟金国搭上线了。

    联金灭辽一事,是个秘密,但其实只要地位到了一定程度,就多少知道一点。

    换而言之,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了。

    所以,蔡京也没揪着蔡仍是怎么知道联金灭辽的一事不放,而是好似很随意的问蔡仍道:这事你怎么看,你同不同意联金灭辽,收复燕云十六州?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