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运特许,先斩后奏_第九十九章 读书成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九十九章 读书成圣 (第1/1页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孟行一怔,哪里不对?
    他自问这个回答百无缺失,也非常符合佛家的论调。
    不过这和尚高深莫测,孟行一时怀疑哪个字不妥了。
    大和尚见他思考,顿时喝道:
    “你不是不借吗?”
    孟行一听,顿时知道他酿的上了这个贼和尚的恶当!
    大和尚又胜了一筹。
    孟行的第一次回答,虽然没什么问题,但他既然来见自己,必有准备。
    而佛家讲究当下顿悟,有所准备,就算不得真正悟道。
    所以大和尚还要再问问,他就搞了个突然袭击,直接否认孟行的回答:
    不对!重说!
    这下果然,孟行果然怀疑了!
    他自己不自信了,也觉得不对,陷入思考。
    这时,大和尚已确定孟行的答案是事先准备好的,知道孟行其实并没有真正悟道。
    到了这时候,其实大和尚也是可以赶人走的。
    但大和尚觉得孟行是可造之材,所以他打算点拨一下。
    所以才问:“你不是不借吗?”
    其实是告诉孟行,佛性、灵觉自有,不假外求。
    不论学佛、学道,要敢于承担,不能我说你不对,你就以为不对了。
    也是告诉孟行,禅之顿悟是不能思维不容拟议的,须当下见得。
    孟行一时又沉默了。
    事实上,他的确没什么佛性,对无中生有的事不得其解,《千金书》改恒为常,多半也是功利的打算。
    他准备的只有理论上的东西,还是从诸多典籍上搬运来的东西,不是自己见解……自己不是不信,而是因为无法确定,所以生疑。
    和尚虽然是偷袭,但确实是击中了他的要害。
    孟行想通这些,顿时苦笑,对大和尚表示感谢:
    “多谢大师指点。”
    这一下孟行又输了,却是心悦诚服。
    不过大和尚还没罢休,而是问道:
    “你接着说说看。”
    孟行刚才有所感悟,说:“我今天丢了钱。”
    大和尚顿时大喜,说道:“好了,你有此悟性,难怪能够有余涅盘!”
    其实,孟行作礼道谢,大和尚已经觉得他真悟了。
    但是大和尚还想再验证一下,所以他要孟行接着说这个不可说的问题。
    孟行的话字面意思好理解。
    所谓丢了钱,其实是指他在和尚的逼问下对自己的佛性不自信,相当于把自己的佛性和灵觉搞丢了。
    听出这个意思,大和尚最终认可了他。
    所以才愿意跟孟行讲“涅盘。”
    短短几句话,包含着数次的交锋。
    孟行虽然连败两次,但勇于承认,悟得良苦用心,也得到了大和尚的认可。
    而誉王则是一脸不可思议,他这个皇叔被称为辩机大师,本身修为高深莫测,但是从来说话不好好说,若是半句不投缘就要赶人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肯对孟行解释涅盘,已说明他对孟行十分认可和看重,否则,谁的面子都不会给。
    就连誉王来问,也被讥讽“关你什么事”,可见一斑。
    誉王正自心喜,搞来搞去,总算皇叔肯说涅盘之事,太不容易了!
    誉王朝孟行再使眼色,要他问“什么是有余涅盘!”
    但是没想到,孟行不问。
    不仅不问,突然起身施礼,然后走了。
    走了!
    因为孟行根本不是要问涅盘的。
    他对自己死而复生的事有答案,对整个过程也有所感悟,对于无中生有,知道真实存在,但是他不能理解。
    而和尚刚才的棒喝,使孟行意识到:
    既然事实,为什么不确定呢?
    这个问题,就好像庭前柏树子一样,客观存在的,你却要刨根问底,去想庭前柏树是怎么长出来的?
    它自然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。
    它先是柏树苗,是种子,是分子,是原子……再小、再小、再小是什么?
    不管它是什么,最初都是“无”中生出来的。
    这是自身的灵觉和佛性啊,是自身的锚,连这些都不确信,那就要迷失在真实世界的幻界之中。
    这一下,孟行心中的疑虑全部消失。
    存在就是有理,这就是最大的道理。
    这一下,孟行心中好像一下全打通。
    他站起身来朝大和尚毕恭毕敬地施了一个礼,而后也不问什么是有余涅盘,拍拍屁股径直走了。
    誉王目瞪口呆,大和尚看向他问:“你不是要知道有余涅盘么?”
    誉王按下去追孟行的冲动,问:“师叔,什么是有余涅盘?”
    “孟行问都不问,可见他已突破了心中桎梏,境界更上一层楼!”大和尚道:“你还问,可见愚笨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和尚忽然嘿嘿笑道:“我看上你带来的这个孟行,他很有天赋,你把他弄到皇觉寺来,我就告诉你。”
    誉王连忙拒绝:“此人是我左膀右臂,得力干将……”
    大和尚道:“你就是个榆木脑袋,珠玉在前,我都懒得看到你。明年,你把他弄来代你出家,你也不用来这里出家了,岂不是两全其美?”
    “……如此……”誉王心思急转,死道友不死贫道吧,心情沉重又窃喜:“皇叔,一言为定!”
    誉王一口喝干杯子里的茶,忙不迭告辞。
    见他离开,大和尚不禁摇了摇头,而一盘的小沙弥则问道:
    “这么说,明年我便要有个师弟了?”
    大和尚摸了摸他的脑袋,说道:“看有没有缘分吧。”
    “可是师傅不是已叫誉王爷去安排了么?”
    “这是外缘,能不能成,还得看他自己的心。”
    小沙弥似懂非懂:“这就是脚不走,去哪儿吗?”
    大和尚顿时大笑:“明远啊明远,你可比赵勾那小子聪慧多了。”
    而另一边,孟行听了大和尚的开悟之言,心中一片通明,一路走在皇觉寺中,边走边看,眼前的景色与以前的是一样的,但好像又有哪里不同。
    他这样看着,这样想着,猛然听到皇绝寺的钟声。
    当!当!当!
    原来是皇觉寺众僧的早课结束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随后,又是早膳的撞钟声,孟行脚步变慢,在如潮的人流之中站定,运起鼎势。
    伴随着鼎势的钟鸣鼎食的声影在内响起,寺庙的钟声也在耳边回荡。
    一内一外,竟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。
    原本,孟行一旦运起钟鸣鼎食之法,肚子里面若是没一点东西就会饿得难受,眼冒金星,消化完腹中的食物,钟鸣鼎食之法也会停止运行。
    但是这一次,伴随着皇觉寺的钟声,他的钟鸣鼎食之法竟然持续运行,令他精神百倍,精力十分充沛。
    这一次,肚子里面明明没有什么存货。
    但是,孟行已经明白了,这就是“无中生有”,无,不是没有,而是元,一切都有。
    刚才,先是听了大和尚的断喝,令他不再怀疑无中生有、钻牛角尖探究无中生有背后的真奥……而后,又感于皇觉寺的晨钟暮鼓,一切就自然而然发生。
    如果说吃下食物,利用钟鸣鼎食之法吸收营养、能量,那么是炼精化气之法,但这还不算修仙的路子,因为这是普通人都有的本能,更应该归类于武道淬炼的法门。
    孟行的《淬体境》基础打的雄厚,全赖鼎势的修炼和钟鸣鼎食的吸收。
    现在,不再需要进食就能开始钟鸣鼎食,从无中就能提炼出精气滋养神魂。
    对应的就是世外修行的炼气化神之术。
    在系统中,第三列途径《斗法胜造化》,也被轰然点亮!
    炼精化气、练气化身两个成就,同时激活,令孟行猛收3000点成就点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《读书成圣》、《武道成圣》以及《斗法胜造化》三个途径同时点亮,使一个不算隐藏成就的成就《殊途同归》初级成就,再获2000点成就点,孟行一下获得5000成就点,能换取十几年的系统庇佑时间。
    加上原本积存的成就点,至少二十年,孟行不用再担心庇佑时间不够的问题。
    孟行一下大有收获,大有进步,但他现在觉得并没有什么,心中不惊不喜,觉得是很自然的事。
    读书人读书,就是从书中吸收作者的见解、领悟,而许多圣人、圣贤着书立传,里面就有真本事、真见解、真神通,使许多人开悟、受益,这才是真正的圣贤风范。
    后人从中领悟,获得神通、法术也是常有的事,读书人几十年读书,一招开悟,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之人,一下获得盖世神通,立地成仙的先例也不是没有。
    但这不是最了不起的,最了不起还是那些着书立传的圣贤,教人本事。
    孟行能领悟,并不觉得了不起,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。
    《读书成圣》这一条路,就是这样一个过程,以后孟行要成圣,也要做这种事,着书立传,造福世人、后辈。
    当然,他现在还没有这种本事,但这一条路子是不错的。
    而点亮《斗法胜造化》途径,孟行现在已是一定意义上的世外修行者了。
    但他遇到了新的麻烦。
    钟鸣鼎食炼气化神滋养他的神魂,与塑造英灵起了冲突。
    炼气化精滋养神魂,孕育阴神,这是内育,而国运功绩塑造英灵,则是外造。
    一内一外两条路子,泾渭分明,互相冲突。
    随着钟鸣鼎食不断滋养神魂,神魂之中好像有神奇生出,孟行已感觉到围绕他周围的国运开始躁动不安。
    这是国运扑击的征兆。
    孟行立刻停止钟鸣鼎食,周围国运便立刻平伏。
    孟行只能先停下。
    “内外兼修”的路子,肯定不是他一个人想这样做,但至今为止都没听说有人成功,而这样的异类,朝廷、世外都是不容的。
    孟行并不失望,反而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称为第一个成功的?
    当然,那些无数想要“内外兼修”的人,恐怕也是这样想的,他也不过是其中之一。
    孟行想到这里,不由哈哈大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