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兄朱由校_番外篇(十一) 金玉其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番外篇(十一) 金玉其外 (第1/4页)

    天启三十八年六月初五,内阁次辅孙传庭告老还乡,皇帝朱由校念其功劳,晋其为代国公。

    孙传庭告老还乡后,不出预料、原阁臣金铉被升为内阁次辅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阁臣周延儒也在初十告老还乡,但对于周延儒,皇帝朱由校的赏赐就显得低了许多,仅仅是加了太子太保的虚衔。

    两个阁臣退出阁位,这让许多人都关注起了空下的阁臣位置。

    只是不等他们等到阁臣票拟的召开,内廷便突然下旨,着上直都督府都督李定国为征南总督,亲领上直四骑卫,节制西军,收复恒河失地。

    这是大明自天启二十三年以来,第一次进行五万人以上的战役。

    此战阵容在当时的大明百姓眼中也颇为豪华。

    征南总督李定国,征南左将军吴三桂、征南右将军马祥麟、前军总兵木懿、中军总兵马万春、后军总兵秦拱明。

    此外,海上还有协征南小西洋总兵郑成功,合计海陆八万大军开始集结。

    同时,为了分担压力,新任北军都督朱慈焴派北军副都督朱辅炬率骑兵四营,一万两千人征讨开博尔山口。

    小西洋监察使司戚武隆统帅诸藩六万兵马北上佯攻,分散莫卧儿兵力。

    七月,沙贾汗着长子带兵五万驻守开博尔山口,奥朗则布率军二十万沿恒河布防。

    十月二十,李定国抵达前线孟加拉府,大军集结完毕。

    十月二十七,小西洋总兵郑成功指挥海军三卫兵马,七十二艘蒸汽炮艇进入恒河,全歼莫卧儿两万水兵的同时占据水利要道。

    十月二十八日,李定国率六万明军渡河,海军炮艇炮击莫卧儿城池。

    在这一战中,明军120mm的炮艇火炮并没有如以往一样发射出实心弹,而是打出了会爆炸的炮弹。

    不仅是炮艇如此,连明军陆军70mm的行营炮所发射的炮弹也开始爆炸。

    在拥有了雷酸汞的二十几年后,明军总算装备上了碰撞击发式炮弹。

    尽管它的威力远不如十九世纪后期的碰撞击发式炮弹,但面对十七世纪的城墙,它依旧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威力。

    随军司马朱和垠在给五军都督府的奏报中写到:

    【南虏但闻枪炮轰击声,便见城墙倾倒、房屋崩塌,城中尽呼声,尸体枕藉,是以我军入城时,南虏早逃。】

    随军司马是在军中记载军报的官员,而朱和垠以皇太孙的身份参与战事,很难说不是太子朱慈燃授意的。

    至于朱和垠的记载也偏向现实,在“恒河之役”中,奥朗则布的二十万大军几乎没和明军怎么交手。

    他们往往还没看到明军,就遭遇了明军火炮阵地的炮击。

    当炮击一开始,所有莫卧儿的军队和百姓便纷纷逃窜,而明军也没有着急追赶。

    明军总是在他们试图停下来构筑防线的时候出现,这样一直把他们向西驱赶。

    腊月二十七日,在朱慈烺、朱慈烜和朱慈炯与夏允彝返回齐国前夕,奥朗则布的二十万大军带着八百多万难民逃入渡过恒河,逃入德里。

    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让大军率先渡河,奥朗则布下令让难民们自行渡河。

    由于许多难民不识水性,加上恒河前些日子下了几场大雨,因此沉溺而死的百姓难以计数。

    根据海军随军司马施琅的记载,奥朗则布的暴行导致了大量的尸体从上游被冲下,北岸的明军忙于将冲到岸边的尸体堆积焚烧,恒河上的海军炮艇纷纷停火,避免螺旋桨被成片的尸体破坏。

    这些尸体一连流下来十几日,仅仅北岸明军的统计就不下六十万,随军司马朱和垠更是在记载中说奥朗则布将百姓视为牲畜……

    “南虏如此残暴,若是他们能把麾下数千万百姓当做自己的百姓,必不会如此。”

    本岛府瀛洲城码头上,当朱慈烺拿着报纸一边走在街上,一边感慨之余,跟在他身后的两人也忍不住点头附和。

    在他身后,是两名二十出头,身高五尺七八寸的青年人。

    两名青年人和朱慈烺的五官有几分相似,虽然不如他貌美,但放在地方,那也是难得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