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谋不轨_第909章 盛世长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09章 盛世长安 (第1/2页)

    从小我就知道,我娘亲跟旁人不一样。

    她偶尔会说一些奇怪的话,别人听不太懂,也畏于身份,不便多问。

    我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,每当她说奇怪的话时,我非要揪着她问个明白不可。

    她往往要耗费好大力气,才能给我讲明白,就算讲不明白,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让我明白,不过她从未有过不耐烦。

    只不过她的耐心仅限于对我,寰晢和爹爹,其他人可就没有了。

    娘亲刚登基那些年,无视一些地方的贫困饥荒,反而征收大量劳役开渠修路。

    她要开的渠,修的路,不是一座城两座城,而是半壁江山。

    她提出这个政策时,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,觉得她异想天开,不切实际。

    修建西戎和西北之间的路,是为了两地文明融合,为了贩卖茶叶丝绸,购买烈马牛羊。

    可娘亲在大禹舆图上画的一条条路,却是通往穷乡僻壤,那里的人,连饭都吃不饱,怎么会消耗人力修路呢?

    但是她一意孤行,连爹爹都劝不住,与她吵了几次架。

    娘亲颇费了一番口舌,才让爹爹明白开渠修路的重要性,也让我记住一句话:要想富,先修路,无论旱路和水路。

    爹爹妥协了,又费了一番周折,将这项政策推向天下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无视百姓疾苦,开渠修路的做法惹得百官反对,民怨沸腾。

    天下人骂了她好多年,甚至说她是昏君妖后,她都充耳不闻。

    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这种谩骂声逐渐变了。

    唔...大概是在六七年后吧,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。

    开渠之后,北方遇见旱灾,有了取水灌溉的途径,南方遇见水灾,也有了泄洪的渠道。

    修路之后,难以耕耘的山间百姓,可以带着山货走向山外集市,换购粮食,山外的一些商人,也可入山中采集山货。

    在全国大兴土木前,质疑百姓都吃不饱,哪儿来精力开渠修路的人也都闭上了嘴。

    因为开渠修路征来的徭役,都给予了并不微薄的报酬,甚至比他们守着田地攒下来的钱更多。

    虽然政策推行中,遇见不少官员贪污腐败,欺上瞒下,可一旦被发现,便会处以极刑,很大程度上震慑住了那些贪官污吏。

    娘亲还在全国上下设置了监察处,专门听取民声,解决民事,监察百官。

    昏君妖后逐渐成为仁君圣后。

    宸晰与有幸焉。

    可是娘亲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。

    她时常懊悔不已,说要是早知道自己会穿越,就该学理科的,最不济,也该在大学时学个农学专业,好歹能培育出一些高产作物。

    我知道,让娘亲懊悔不已的事情,一定是很可惜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次我刨根问底,娘亲却是答不上来,因为她自己对理科和农学就是一知半解的。

    等我再大一点儿,娘亲和爹爹也会轮流放下政务,陪我和哥哥游山玩水。

    有一次,我们去了富庶的江南。

    正值农忙,田野里农人挥汗如雨,辛勤劳作。

    娘亲问我和哥哥:“你们都看到了什么?”

    时间太长,我记不清哥哥说的什么了,但我说的是:“我看到了百姓富足,国泰民安。”

    二圣临朝后,大禹朝迅速走向了繁荣昌盛,天灾人祸和饥荒的事情都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天下无不歌颂太平盛世。

    我纵观史书,也是这样以为的。

    可是娘亲摇摇头:“我看到了愚昧困顿。”

    我不理解,为什么是愚昧困顿呢?

    百姓丰衣足食,不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吗?

    娘亲语重心长道:“现在百姓的富足只是物质上的富足,他们辛勤劳作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