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四十二章 书院 (第2/3页)
天越来越暖和了。 狮子军也忙碌起来,趁着白天,把去年秋天挖地窝子出的黏土推到河边,造了几处砖窑,等天暖和了就开烧。 另一边,刘承宗带林蔚把河谷周围跑了一遍,着手丈量宜耕种的抛荒土地。 俱尔湾的地理位置类似丁字路口,由西向东是湟水流域,由北向南是药水河,非常有利于修渠灌溉,但平坦耕地不多。 因为不了解这边的农业状况,刘承宗专门派人把日月山的贡布多吉喊来。 一番打听,以他如今的人力状况,情况还比较乐观。 这边的田土分川水地、浅山地、脑山地三种,川水地自然最好,海拔低、气温高、灌溉足,产量自然也大。 脑山地则刚好反过来。 经过丈量,这周围适宜修渠灌溉的田地可分为三个三角区域,西北两处、南边一处,都是川间平地,需修大渠三条、支渠十二条,可灌溉周围田地两万七千余亩。 而在山上,则有浅山地六万余亩、脑山地八万余亩,这些地方种粮,亩产还不如陕北。 经过林蔚计算,招募流民山民前来耕种土地,留够百姓生活所需,第一年交上来的粮大概够军队解决二十五分之一的粮草。 后续就要看贸易集镇的发展,若能把田地全部开垦利用,大概能解决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。 也就是说最多,他们能在这收不到两万石粮。 此时此刻,刘承宗恍然大悟。 为啥拉尊的添巴是十分之一,因为很多山田,给百姓留下生活必须的口粮之后,能收上来的也就比十分之一多一点。 而且还已经是重税了。 不过刘狮子对俱尔湾的前途发展非常乐观,本身就不可能指望一个俱尔湾养活近两万军队。 西宁也帮不上什么忙,尽管那边有足够大的市场,每年市场上有一万石粮食可供出售,农力仍有剩余。 今年河湟谷地的百姓多种粮,市场上最后出现的粮食差不多能供给大哥那三千人。 他的兵一年需要七百斤粮食,这里能养活两千个人。 但光匠人就一千多,只留下匠人在这,早晚要被抢劫,所以俱尔湾至少要再驻扎一千军队。 所以他规划了一城三堡十二墩台的防御体系,造了版筑器具,准备夯土建堡。 尽管在规划中存在城池,但城池的需要并不迫切,主要是药水河向南的堡垒。 刘承宗准备了很久的违章建筑,终于派上了用场。 他打算让林蔚先在南边十五里扼住药水河的山沟筑堡,那是个风水宝地,河谷道仅有二百步宽。 只要在那修起一座堡子,所有从小河套过来的人,经过河谷都在抬枪火炮的射程范围之内。 几门狮子炮、二十杆抬枪,驻扎个二三百人,就能守住俱尔湾的南大门。 而至于俱尔湾,主要规划为后勤基地,有市场、工厂和营地三个区域,营地设于城内,工厂和市场设在城外。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,没两年办不完。 如今营地不是问题,中军营的地窝子就差不多,即使将来有需要,也能扩建。 城墙的需求也不迫切,如今只做个大概规划既可。 在刘承宗的规划中,俱尔湾在将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会是整个青海的中心,再往西道路设施跟不上,又距离汉地较远,东征不利。 他的首府只能是这里。 所以将来真修筑城墙,可能还会占据农田,进一步扩大,可以交给林蔚慢慢修,他只负责在城内修建一座府学,作为自己的最高学府。 “这座学校要占五十亩地,设小、中、大三院,经、算、法、文、农、工、商、医、军九科,我想让先生做山长。” 杨鼎瑞听见刘承宗这个要求,叹了口气。 做书院山长是个挺舒服的事,但现在书院连个砖头都没有,刘狮子只剩提要求了,这哪里是做山长,完全是做工头。 没听说哪个山长先自个盖学校的。 但刘狮子都开口了,杨鼎瑞能有啥办法呢,他问道:“你打算西征了?” 刘承宗点点头:“粮食上的问题,要尽早自给自足,西宁和俱尔湾